凯士比上海CEP智能测试台正式启用:用“中国制造+德国技术”赋能化工智造再升级
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1万㎡,最大功率4000kW、最大流量4300m³/h,泵检测安装效率相较过去将提高300%,年产高端化工泵2500台套(最大产能4000台套)……10月15日,在上海的凯士比化工工程泵(CEP)工厂内,一台融合中德尖端技术的智能测试台正式启用。
凯士比(KSB)上海化工工程泵工厂隆重举行测试台剪彩仪式
上海的凯士比化工工程泵(CEP)工厂智能测试台
该工厂去年7月开始投产,目前已涵盖仓储、机加工、装配、性能测试、管路焊接及装配,油漆和装箱等化工泵生产全工序流程工厂,不仅是凯士比集团在华布局的又一里程碑,更标志着全球泵阀行业“中国制造+德国技术”的协同创新迈入新阶段。
凯士比集团首席技术官Dr.-Ing.StephanBross表示,凯士比以“智能测试,赋能化工”为核心,向行业传递出“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的战略决心,更以智能测试台为载体,强化了“凯士比=行业技术领先者”的品牌认知。
“中国速度+德国品质”深化全球布局
“中国速度、德国品质、光明未来”——在剪彩仪式上,Bross用三个词精准概括了凯士比在华31年的发展脉络。这不仅是对上海凯士比从1994年合资建厂到如今成为集团亚太核心枢纽的肯定,更揭示了其此次访华的核心战略目标:锚定中国市场优先级,以本土化创新反哺全球布局。
作为全球领先的泵阀及自动化系统制造商,凯士比早已将中国视为关键增长极。数据显示,凯士比中国已成为集团全球第二大市场,北亚区域更是实现连续五年零三个季度在订单、销售及利润上的持续增长。“过去,人们可能认为欧洲、美国是技术开发中心,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Bross在接受中国工业报等媒体采访中直言,中国团队研发的智能诊断算法、数字孪生技术,已从“本土化成果”升级为集团全球工厂的“标配”,甚至反向输出至欧洲、美国市场,“凯士比的全球标准,从来不是‘总部制定、各地执行’,而是‘哪里有好创新,就把哪里的经验变成标准’。”
Bross介绍,凯士比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投入。2024年7月投产的CEP工厂,是凯士比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涵盖仓储、机加工、装配、测试等化工泵生产全工序。而此次启用的智能测试台,更是这一战略的“技术核心载体”——它不仅是凯士比上海最大的闭式测试台位,更是集团最先进的测试台之一。
“我们要让中国的创新速度,结合德国的品质标准,服务全球客户。”Bross透露,两周后凯士比全球运营大会将在上海召开,100多位来自各个国家的运营负责人将齐聚于此,重点学习上海团队在数字化、AI应用上的经验。这意味着,中国已从凯士比的“生产基地”升级为“全球创新策源地”,而此次智能测试台的启用,正是这一战略转型的“具象化落地”。
“数字孪生+AI”破解化工行业痛点
化工泵作为石化、能源领域的“心脏设备”,其性能测试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与运营效率。但长期以来,行业始终面临三大痛点:测试效率低、客户见证成本高、故障诊断依赖专家经验。凯士比此次落地的智能测试台,正是以“技术组合拳”直击这些痛点,重新定义化工泵测试标准。
据中国工业报了解,这台测试台已达到行业顶尖水平:最大功率4000kW,最大流量4300m³/h,测试精度达1级(远超行业常规精度),并深度融合德国先进管道切换技术,使OH与BB2系列泵的测试效率提升30%。“过去测试一台大型化工泵可能需要数天,现在通过自动管路切换系统,无需人工频繁调整管路,效率大幅提升。”凯士比全球石化化工事业部总裁Mr.BerndHoffmann向中国工业报解释道,这一突破对满足化工行业“高产能、快交付”需求至关重要。
更核心的创新在于“智能化内核”。测试台搭载了凯士比自主研发的Sentinel系统,具备振动故障分析能力——无需专家介入,系统可自动识别设备运行中的异常,生成诊断报告及解决方案。“这就像给泵装上了‘智能体检仪’,能提前预判潜在问题,避免停机损失。”Bross补充道,这种能力源于凯士比15年的AI技术积累:过去用分析式AI优化产品性能,如今用生成式AI重构测试流程,让“经验转化为方案”的效率提升数倍。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则进一步打破了“空间限制”。客户无需千里迢迢赶赴上海,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即可实时查看测试数据,包括压力、流量、扬程等关键参数,实现“远程见证”。“这不仅节省了客户的时间与差旅成本,更让质量变得‘可视化’。”Hoffmann强调,在化工行业,信任源于对过程的掌控,数字孪生让客户能全程参与测试,这种“透明化协作”正是可持续合作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测试台还融入了“绿色基因”。其配备的绿色水循环系统,水资源回用率达95%,大幅降低工业用水消耗;而CEP工厂屋顶铺设的太阳能板,年发电量约90万kWh,可满足工厂50%的电力需求,助力凯士比提前三年实现集团“碳排放下降30%”的目标。“智能与环保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Bross表示,这台测试台在性能、智能、环保三个维度,均树立了行业新标杆。
从泵阀制造到“软件服务商”的价值重构
“五年前,凯士比中国还被看作‘传统泵阀制造商’;现在,我们的‘凯泵卫士’软件不仅服务水厂,电梯、电机等旋转类机械设备都在用。”凯士比北亚区域执行总裁贺钧向中国工业报道出了企业转型的核心逻辑——智能测试台的落地,并非孤立的技术升级,而是凯士比从不仅“卖硬件”也“卖软件方案”转型的缩影。
这种转型的底气,来自于内部创新机制的支撑。凯士比中国引入首席数据科学家,并且组建两大数字化团队:算法团队负责振动软件研发,流程优化团队聚焦生产数字化升级。其推行的“小步快走、鼓励试错”机制,让技术迭代速度显著加快——“凯泵卫士”软件从2022年的3个客户、年营收二三十万元,增长至2025年的17个客户、近800万元营收,更成功反向输出至德国总部,成为集团全球振动监测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
“员工满意,才能造出好产品。”贺钧强调,这种创新活力的背后,是凯士比“员工第一”的理念。上海凯士比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杰出雇主”,上海员工满意度达98%(远超通用机械行业62%的平均水平),近五年在国产化、技术方面的投资更是过去25年总和的4.8倍。“我们把经营理念从‘客户、股东、员工’调整为‘员工、客户、股东’,因为只有满意的团队,才能闯得出软件新赛道。”
这种转型对行业的影响,已远超“设备制造”范畴。以化工行业为例,凯士比的软件方案正在推动全产业链的效率提升:通过“凯泵卫士”的预测性维护,客户可减少30%的停机时间;借助数字孪生平台,工厂物流管理效率提升32%,货柜信息查询从“一周前的滞后数据”变为“实时可视化”;而智能测试台的落地,让化工泵的交付周期进一步缩短——从过去的11-12个月,降至如今的3-4个月,标准泵甚至可实现2-3周交付。
“凯士比现在更像一家‘工业软件公司’。”Bross称,这种转型不仅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带动了整个化工行业的“智造升级”。当更多企业从“拼硬件参数”转向“拼软件服务”,行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将彻底改变——这正是凯士比希望通过智能测试台传递的“行业价值”。
“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开启化工智造新篇
对于CEP工厂的智能测试台落地发展及未来,Bross最是清晰:以中国为创新基地,将“中德融合”的技术方案输出至全球,同时深耕中国新兴市场,打造“化工智造”的全球样板。
在服务全球客户方面,智能测试台已成为“协作桥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凯士比的国际客户(如中东、欧洲的石化巨头)可实时参与测试,甚至远程定制化调整参数,这种“零距离协作”将大幅提升全球项目的推进效率。“过去,客户可能需要等待数月才能看到测试结果;现在,他们当天就能拿到数据,项目周期可缩短20%以上。”Hoffmann透露,已有多家国际石化企业表达了与凯士比合作测试的意向,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提升自身设备的可靠性。
在中国市场,凯士比正聚焦新兴领域的需求突破。贺钧介绍,除了传统的石化、能源领域,凯士比已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氢能、光伏)、芯片制造等赛道——例如为芯片数据中心开发“特殊冷却液泵”,解决高功率芯片的散热难题;为氢能工厂定制耐高压、耐腐蚀的特种泵,助力绿色能源转型。“这些新兴领域对泵阀的技术要求更高,而智能测试台正是我们‘攻坚’的关键设备。”
本土化战略的深化,将进一步巩固凯士比的优势。目前,凯士比在华已有60余款产品实现本土化生产,德国总部80%以上的泵体可在上海制造;同时,其在天津、西安、成都等城市布局的5大服务中心,将服务半径缩短80%,实现“快速响应、就近服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贺钧强调,凯士比计划未来三年继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尤其是在AI、数字孪生的深度应用上,目标是将中国团队的创新成果输出至南亚、北美市场,让“中国方案”服务全球。
对于行业而言,凯士比的探索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当传统制造企业拥抱数字化、本土化、可持续化,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当中德技术实现“双向赋能”,就能创造出引领全球的“智造标准”。正如闵行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在剪彩仪式上所说:“凯士比的智能测试台,不仅是企业的里程碑,更是闵行‘制造向智造转型’的缩影。”
夕阳下,CEP工厂的太阳能板熠熠生辉,智能测试台仍在有条不紊地运行。这台融合了“中国速度”与“德国品质”的设备,正以每一次精准测试,书写着化工智造的新故事——而凯士比“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的战略蓝图,也将在这些故事中,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