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智库

中工智库是面向工业企业的开放式线上专家平台,聚焦工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和工业 AI 等深度应用场景,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研究矩阵。
企业可一键直达行业资深专家,及时洞察工业数智化趋势与竞争格局,获得投资决策、技术路线和 ROI 评估等可落地的战略赋能,助力业务精准升级。

行业资讯
实时洞悉宏观环境变局,聚焦工业数智与 AI 前沿。
权威专家深度解读趋势与应对之道,助您敏捷校准企业战略,稳占先机。
更多解读请查看资讯详情页底部的「专家解析」。
高小榕:以无创式技术实现宽带脑机接口
2025-09-18
中国工业报记者 左宗鑫 “脑电自1924年发明,到今年已经101年了。前一百年完成了癫痫、睡眠、脑机接口,下个百年脑机接口也要为智能化作出贡献,因为所有的智能化都得跟人打交道,不可能完全无人。”9月17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高小榕在由中国工业报社、中工智库举办的“锚定向‘新’·‘智’造未来——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以《无创宽带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为题对脑机接口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分享。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高小榕 高小榕认为,“智能”可分成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以图灵测试为目的,让人分不清机器和人,但这时候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人不知道相关信息是真还是假的。“就如你到银行取钱,给你的钱完全不知道真的假的时候,经济系统便会出现混乱。所以,我提出了‘逆图灵测试’,即让机器知道主人,能够分辨信息是人发出的,还是机器发出的。这样的话,信息就知道主人,也是脑机接口要干的事。”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联系,大概有三个步骤,即接口(Interface)、交互(Interactive)、智能(Intelligence)。”高小榕表示,脑机接口发展路径正逐步由接口向交互演进,处于从单向传输迈向双向交互的过渡阶段。该领域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在智能技术范畴内,涵盖有创与无创两类方式,而当前的核心研究方向聚焦于无植入、无创伤等方向。 此外,脑机接口的性能指标中,速度是一项关键参数,其速度跟通讯领域完全一致。“目前,无创式脑机接口的实际传输速率仅为每秒6个比特,这一数值与通讯行业的速率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大概每秒钟仅能支持完成0.8次脑功能操作,也是敲击一个字符的速率。”高小榕表示。 高小榕介绍,从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采用固定式脑电采集装置,随后演变为移动式设备,进而发展为可穿戴形态;未来的趋势是从可穿戴向舒适穿戴过渡,最终有望实现隐形穿戴。“当前,佩戴于头部的设备仍存在舒适度欠佳的问题,要达成如眼镜般轻便自然的隐形穿戴效果,仍需进一步突破。而‘宽带脑机接口’,就是要用无创的办法实现跟扎到脑子里宽带效果一样的技术。”
查看详情
AI+工业: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新引擎
2025-09-18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棕宝 在全球制造业版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9月17日,在“锚定向‘新’·‘智’造未来——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刘典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业创新的实践与趋势》的演讲,指出中国正从“+AI”向“AI+”转型,这一转变将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刘典 中国制造业崛起与AI赋能 刘典介绍,202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比例约为30%,如今已攀升至34%-35%,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更令人瞩目的是,根据联合国工业组织《工业化的未来》所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达到占全球工业总产值45%的国家。按历史演绎,此后一百年,全球工业价值链将系统性重构。 刘典认为,数字增长背后,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成为关键推动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形成了区别于欧美的发展路径:美国加速拥抱AGI(通用人工智能),专注于第三产业应用;而中国则更加注重第二产业,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工程创新提升有限算力下的应用效能。 刘典指出,中国AI发展的战略导向具有鲜明特色,就是更加重视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我国丰富的工业场景资源、数据资源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AI技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刘典认为,工业领域的平台建设成为AI+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需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融通与场景结合;另一方面,要推动智能化转型向AI原生演进,打造一批智能原生的工业平台。这不仅是简单技术嵌入和系统集成,更是生态重构的过程,最终形成以AI和数据驱动的新增长模式。 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涌现出一批营收达数亿元的小型工业平台,这些平台辐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中小型生产企业。刘典以上海海智在线为例介绍AI赋能产业发展的鲜活场景。海智在线建立了两大数据库:一是全球20-30万家有生产需求的尖端企业,二是链接80万家中国小型工厂。平台通过算法洞察不同行业间的工业需求一致性,实现了精准匹配。一个生动案例是江西一家原先生生产保温杯的小工厂,凭借老师傅的独门绝技和优异技术指标,通过平台对接了军工企业,最终参与航天产品生产。在深圳的一家小工厂,则是通过海智在线同时服务于美国、德国、土耳其等十几个国家的科技型企业,提高了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直接成为了全球产业生态中的一个节点。刘典说,这些小案例展示了从数据到算法的价值创造过程,体现了AI驱动下产业生态的重构。 “AI+”引领中国制造新未来 围绕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刘典总结了三大趋势:一是新的生态融合机理。AI与工业的融合有时会打破传统工业规律,产生产业跃迁效应,类似国资委提出的“第二曲线”增长,这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突破方向;二是智能预测重构生产模式。基于AI的智能预测能力,特别是大规模生产领域的应用,将从“消费定义生产”的角度带来重大变革;三是人才结构重构。AI与产业融合催生了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复合型人才成为抢手资源。 刘典认为,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从“+AI”向“AI+”转型的关键节点。前者是将AI技术应用于现有产业流程,后者则是以AI为核心重构产业生态和价值链。这一转变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地位。随着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AI与产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中国独特的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和数据资源,为AI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工业领域,AI驱动的智能化转型不仅将提升生产效率,更将重构产业生态,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 刘典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大洗牌”,席卷全球的生产力革命正在中国积蓄势能,一场不见硝烟的大国科技与产业竞赛正在上演。中国制造业的AI赋能之路刚刚起步,但已经展现出巨大潜力。从全球产业格局看,中国有望通过AI+工业的独特路径,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产业创新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查看详情
华为发布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
2025-09-18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9月18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在上海启幕,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发表题为“以开创的超节点互联技术,引领AI基础设施新范式”的主题演讲,正式发布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发表主题演讲 徐直军指出:“算力过去是,未来也将继续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更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关键。”他再次强调:“基于中国可获得的芯片制造工艺,华为努力打造‘超节点+集群’算力解决方案,来满足持续增长的算力需求。” 徐直军认为,超节点在物理上由多台机器组成,但逻辑上以一台机器学习、思考、推理。华为发布了最新超节点产品Atlas 950 Super PoD和Atlas 960 Super PoD超节点,分别支持8192及15488张昇腾卡,在卡规模、总算力、内存容量、互联带宽等关键指标上全面领先,在未来多年都将是全球最强算力的超节点。基于超节点,华为同时发布了全球最强超节点集群,分别是Atlas 950 Super Cluster和Atlas 960 Super Cluster,算力规模分别超过50万卡和达到百万卡,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强算力集群。 徐直军表示,基于全球最强算力的超节点和集群,华为对于为人工智能的长期快速发展提供可持续且充裕算力,充满信心。 同时,华为率先把超节点技术引入通用计算领域,发布全球首个通用计算超节点TaiShan 950 Super PoD,结合Gauss DB分布式数据库,能够彻底取代各种应用场景的大型机和小型机以及Exadata数据库一体机,将成为各类大型机、小型机的终结者。 华为基于三十多年构筑的联接技术能力,通过系统性创新,突破了大规模超节点的互联技术巨大挑战,开创了面向超节点的互联协议灵衢(UnifiedBus)。徐直军宣布华为将开放灵衢2.0技术规范,欢迎产业界伙伴基于灵衢研发相关产品和部件,共建灵衢开放生态。 徐直军强调:“华为将以基于灵衢的超节点和集群持续满足算力快速增长的需求,推动人工智能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查看详情
查看更多
定制服务
智驱增长新引擎:融合独家数据与行业资深专家,为您量身定制爆发式增长方案。
精准量身规划数字化与AI战略,明确落地技术跃升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