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气象数据是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国家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表示,我国气象部门正在大力推进气象数据在全社会的共享共用和价值释放。首先,在数字气象建设方面,加快提升地球系统数据收集、存储、共享和服务能力,优化气象数据共享流程,提升数据使用的便捷性。气象部门先后向全社会共享包括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内的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1个行业近130万用户。首次向全球发布和共享了长达176年的全球地面气候数据集、空间精细程度为10公里的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实现数据“出海”可供、可传、可用。在国家数据局的支持下,“全球数字孪生大气数据资源应用月活量”融入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数字气象已经成为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气象数据要素发展方面,启动了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工作,目前,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制度基本建成,上海、广东、广西、贵州、湖北等地先行先试,探索众创利用、授权运营、数证管理、数商培育和跨境流通,畅通气象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路径。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数据局共同开展“数据要素×”行动,围绕气象数据支撑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丰富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
最后,在气象数据安全流通方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实施气象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了气象数据安全监管平台与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实时记录数据开发利用各主体权益、各环节行为等全链条信息,实现与上海、贵州、广东、杭州等数据交易所互联互通,助力气象数据有序便捷流通。目前,我国已发放气象数据身份标识98万多个,支撑各行业领域应用场景多达14万个。“未来,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推进基于气象的地球系统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应对、智慧农业服务、交通运输安全等应用需求,拓展数据融合应用场景,不断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能。”
在气象预报领域最核心的关键技术就是数值预报技术体系,这是气象预报的“芯片”,也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在助力生产发展方面,我国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花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全球、区域数值预报技术体系,而且预报准确率稳定提升,数值预报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已从7.9天提升到8.1天,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紧盯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的前沿领域,充分发挥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作用,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了人工智能气象预报系列模型,与欧美发达国家共同领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建成了“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空间分辨率精细到全球5公里、全国1公里,重点区域达到了百米级,能够支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场景的特色应用,使得数字气象价值得到了更加充分地释放,“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有力保障了重大活动、重大赛事和重大工程,更好地满足了保障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