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为支柱,以地面气象站、气象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等为重要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10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气象局在推动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方面做了大量探索,针对低空生产作业、低空公共服务和低空物流、交通、消费等多个应用场景,在低空标准设计、基础设施规划、飞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打造了新型服务模式。
据介绍,中国气象局加快低空经济气象服务科技创新,研发了低空专用高分辨率三维气象模型,为低空经济多种场景提供精细风场、能见度等气象服务,保障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安全运行。加强立法对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工作的支撑作用,广州、深圳率先实现低空飞行气象保障职能法定化。充分挖掘气象数据价值,“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入选国家数据局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跑起来”示范场景,应用场景覆盖应急救援、物流、文旅等10余个低空经济场景和领域。
实际上,气象因素是威胁低空飞行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空风、能见度、雷电还有强对流天气等都将对低空飞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空域划分、航线设计离不开气象监测预报和气候条件分析等气象保障服务。未来,中国气象局将制定出台发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相关指导意见,构建标准规范,建设基础设施,打造应用场景,完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气象的支撑保障作用。
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缩影,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介绍,气象卫星分两个类型,一类是静止气象卫星,主要覆盖亚太地区;另一类是极轨气象卫星,能够实现全球观测。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发展更多气象领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不断填补监测空白、提升观云测雨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守护万家灯火。
天气雷达是做好短临天气预报的利器,卫星是从天上往下看,雷达是从地面往上看,对气象防灾减灾作用重大。毕宝贵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天气雷达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由84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监测网,监测范围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雷达监测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率超过80%,能够更好地监测强降水、冰雹、龙卷和雷暴大风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
毕宝贵表示,除了卫星和雷达之外,我国正在积极拓展地球系统多圈层的观测能力,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不断织密气象观测网络,目前全国已建成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一方面积极发展高精度观测手段,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
“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颗”“唯一”等关键词来形容。“首次”是指风云四号B星携带的快速成像仪,在全球首次实现气象卫星区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钟连续成像观测;“首颗”是指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实现了全球中低纬度降水三维探测;“唯一”是指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时段开展观测的民用极轨气象卫星,填补了全球晨昏轨道气象监测的空白,更好地支持了数值天气预报6小时同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