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标准引领、提质增效 我国争夺算力标准体系国际话语权

标准引领、提质增效 我国争夺算力标准体系国际话语权

时间:2025-10-30 来源:

中国工业报 高娟 王珊珊

数字浪潮汹涌澎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变革巨澜,算力已然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关键生产力。我国算力规模虽已位居全球第二,但“算力孤岛”问题日益凸显,跨区域调度效率不足30%。面对资源浪费、供需错配以及国际标准竞争加剧的重重挑战,工信部近日发布《算力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征求意见稿),这一举措敲响了我国算力产业迈向“标准引领、提质增效”新阶段的战鼓。

破解“算力孤岛”,争夺国际话语权刻不容缓

当下,我国算力规模在全球的排名令人瞩目。然而,异构架构的激增却让“算力孤岛”现象愈发严重,跨区域调度效率低下的问题亟待解决。资源浪费与供需错配的矛盾日益尖锐,智能算力呈爆发式增长,同时,欧美主导的国际标准竞争也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构建统一、开放的算力标准体系,已然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网宿科技产品总监王文滨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指出:“算力标准是实现算力资源优化布局的关键载体,它能打破算力资源分布不均、管理分散的困局。”统一的标准体系不仅能让全国范围内的算力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与高效协同,更是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够为各类技术和应用场景提供统一的算力服务接口,加速算力技术成果的落地转化。

常信科技CEO葛林波进一步补充道,统一标准体系的建立意义非凡。它有助于整合产业优势,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升级为国际规则,助力我国从算力治理的“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抢占国际话语权制高点的战略抉择,将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葛林波着重强调。

在标准体系建设的浪潮中,网宿科技等企业积极投身其中。王文滨表示,公司会严格按照算力标准体系的要求,规范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司内部研发、运营等各个环节与标准精准对接。同时,还将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算力标准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那么,算力标准体系将如何具体支撑“算网融合”与“东数西算”等国家重大工程呢?特别是在优化东西部资源调度、促进数据高效流动、提升整体成本效益等方面,标准又能发挥哪些实质性作用?

王文滨表示,算力标准体系能够为算网融合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接口标准,实现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优化。通过制定标准,可以明确算网融合的架构、协议、流程等,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系统能够相互兼容、协同工作,提高算网融合的效率和可靠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算网服务。

在优化东西部资源调度方面,算力标准体系可以建立统一的算力资源评估和调度标准,根据东西部算力资源的分布和需求情况,实现合理的资源调配。在促进数据高效流动方面,标准可以规范数据的格式、传输协议等,确保数据在东西部之间安全、快速传输。在提升整体成本效益方面,通过标准的引导,可以优化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模式,降低能耗和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东数西算”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葛林波也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通过统一算力计量、网络QoS保障标准,能够实现精准计费与质量管控,打通算网调度接口提升匹配效率。尤其是在赋能“东数西算”方面,制定算力分级标准明确调度阈值,建立跨区域数据流动规则,依托统一监测调度标准构建全国算力“一本账”,能够有效破解供需错配难题。

标准赋能:助力重大工程突破重重难关

当前,构建算力标准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并非单一维度的问题,而是技术路线协同、异构算力互联互通、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共建三大难题相互交织。不同企业与机构采用的技术路线千差万别,这为统一标准的制定带来了巨大阻力;异构算力的多样性也造成了互联互通的障碍;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诉求不同,协同共建的难度较大。

针对这些难题,王文滨提出了三方面突破路径。在技术路线协同方面,需加强行业交流合作,构建产学研用联合机制,通过技术试点验证共同探索最优技术路线,兼顾现有实践与创新迭代。针对异构算力互联互通,应强化标准接口与协议规范的研制,实现多类算力资源的统一标识与管理,推动不同架构算力“即插即用”;建设跨厂商异构算力测试验证平台,通过实际场景测试优化兼容性,促进标准落地实施。在产业链协同共建方面,要发挥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搭建沟通协调平台,明确各方权责与收益分配,推动上下游协同;将标准与政策、市场应用深度结合,把合规要求纳入招投标、资质认证等环节,提升企业参与动力。

葛林波则认为,算力标准体系建设的核心挑战在于异构算力的互联互通。技术层面存在芯粒封装不兼容、跨架构编程模型缺失等瓶颈;产业层面则面临企业协同不足、需求传导不畅等问题。他提出“技术+机制”双轮驱动的策略——技术上推广UCIe互连标准和oneAPI跨平台框架;机制上借鉴IEEE3404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平台。

在标准体系建设中,如何平衡国际通用技术兼容与国产AI芯片、基础软件等自主技术引导,以培育有活力的国产算力生态,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葛林波提出了“基础通用兼容、特色领域自主”的路径:基础层兼容IEEE3404等国际规范保障互联互通;核心层围绕国产AI芯片、自主操作系统制定适配标准,通过统一硬件抽象层降低应用依赖。同时建立“国际跟踪-自主转化-特色输出”机制,将国产能效优化、加密算法等优势转化为标准内容,形成“通用兼容、优势引领”的生态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要求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500家,形成一批标准应用案例,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这需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确保广大中小企业深度参与。”葛林波指出,激励中小企业需破解“成本高、收益模糊”难题,须建立梯度参与机制简化流程,设立“标准观察员”制度降低参与门槛;给予研发补贴、试点优先等政策支持;通过协会培训、解读手册等方式搭建对接平台。标准落地关键要与市场深度绑定:将其纳入数据中心评级、云服务资质等准入条件;在重点场景开展符合性试点,对达标企业给予采购倾斜,将标准合规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据王文滨介绍,网宿科技在边缘计算与算网融合领域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套异构算力统一调度与服务解决方案。“通过自研算力调度平台,可对不同类型、不同地理位置的算力资源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根据用户需求与资源使用状况实现智能调度与优化分配。同时,公司建立了统一算力服务接口,便于用户调用和使用算力资源。这些实践为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加速标准完善与落地,既展现了我国在算力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为我国算力产业走向全球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标准领航:数字经济新格局未来可期

展望2027年之后,一个成熟可用的算力标准体系将如何重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格局,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王文滨表示,一个成熟可用的算力标准体系,将成为数字经济高效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它能彻底打破行业分割与地域壁垒,推动算力资源在更广范围实现共享复用,大幅降低企业算力使用与创新门槛,进而催生出更多跨场景、跨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商业模式。

“同时,完善的标准体系将持续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入局算力产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最终构建出健康有序、开放共赢的数字经济生态。”王文滨指出,中国通过持续强化算力标准体系建设,既能夯实自身在全球算力领域的技术硬实力与创新主动权,更能凭借体系化的标准成果,深度参与国际算力规则制定。这不仅能推动中国自主技术方案与实践经验走向全球,更能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算力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此外,以‘一带一路’合作为纽带,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算力标准共建共享,可加速推动算力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持续扩大我国在全球算力产业的‘朋友圈’,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广阔的国际空间。”王文滨总结道。

天娱数科首席数据官吴邦毅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成熟的算力标准体系将从三个维度重塑数字产业格局。第一,打破资源壁垒,构建一体化生态。统一的算力调度接口与评估标准将破解“孤岛效应”,实现“东数西算”工程下跨地域、跨行业的资源高效协同,推动算力像水电一样普惠易用。第二,加速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在制造、医疗、文娱等领域,标准化算力服务将降低AI训练等创新成本,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三,优化产业分工,强化头部引领。标准将规范产业链分工,头部企业聚焦核心技术研发,中小企业依托标准化接口实现轻资产创新,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吴邦毅强调,中国将成为规则共建者、生态赋能者与安全守护者:一方面,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经验,推动自主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算力合作,输出绿色算力技术与标准方案,助力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转型。同时,牵头建立跨境算力安全治理框架,平衡数据流动与隐私保护,为全球算力治理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