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应用已成为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9月28日,以“智融钢铁·机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机器人+钢铁”协同应用创新研讨会暨工业机器人展,深入探讨了“机器人+钢铁”协同应用的新路径、新模式,为钢铁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标准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认为,机器人与钢铁的深度融合,正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既有助于提升钢铁工业的数智化水平,也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制造强国战略注入新动能。
机器人为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要推进工艺设备更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绿色低碳改造。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赵奉杰介绍,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落实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成效显著:一是智能工厂建设成为我国制造特色优势;二是供给产业持续壮大,实现跨越式提升;三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张龙强认为,机器人正在与钢铁行业深度融合,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机器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也为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重点企业的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套)/万人,95%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融入企业发展战略,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钢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覆盖了从原料处理、炼铁、炼钢、连铸、轧钢到成品包装的全产业链,为钢铁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机器人密度梯队差距大、工序间应用比例差距大等问题。针对深化“机器人+钢铁”协同应用,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尹修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做好诊断建议的转化文章,二是打造协同应用的示范标杆,打造“机器人+钢铁”的典型范例,三是构建持续合作的长效机制。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钢标委冶金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秘书长刘斓冰强调,“智能制造,标准引领”,标准化对于新兴技术及前沿应用有着推广、促进技术升级以及标杆引领等作用,将对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推广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机器人产业成为唐山智造新名片
河北省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唐山作为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集聚区,产业规模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浩峰介绍,机器人产业成为唐山智造新名片,产业规模连续三年领跑河北全省,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目前,唐山市工业产业智能化转型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建成51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6家先进级智能工厂、4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5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5.9,居河北省第一。
实际上,第二届“机器人+钢铁”协同应用创新研讨会暨工业机器人展的举办,实现了诊断咨询与研讨交流的深度融合,必将对推动唐山乃至全省钢铁行业智能化升级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尹修亮表示,河北省工信厅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河北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升级,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希望河北省和唐山市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建立与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联盟和各类专业机构的常态化联络机制,立足产业实际,走出一条具有河北特色、唐山实践的智能制造升级之路。”赵奉杰说。
唐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安海涛介绍,唐山高新区作为唐山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依托唐山雄厚的工业基础,经过30年发展,唐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于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需求逐渐发展壮大,已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特种机器人为亮点、服务机器人为特色,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唐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向“领跑”迈进的跨越式发展,已构建起基础扎实、特色鲜明、潜力迸发的产业生态,开创了国内第一台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第一台地坑式架车机、第一台户用超声热量表等100多项“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