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Cloud是下一代计算机。未来全世界或只会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9月24日在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
为抢占AS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制高点,阿里正以空前力度加码AI算力基建。继启动3800亿投入后,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与2022年“生成式AI元年”相比,预计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激增10倍,这直观印证了其算力基础设施正在经历指数级扩张。
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指出,AGI的实现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并非终点,而只是迈向超级人工智能(ASI)的序章,终极目标是打造能自我进化、解决人类最重大挑战的ASI。他清晰地勾勒了AI能力演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通过海量学习具备泛化能力。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学会使用工具和编程,进入“辅助人类”的时代,这也是当前行业的主战场。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最终达成“超越人类”的飞跃。
消息一经发布,阿里巴巴港股短线走高,涨超3%。
阿里巴巴在开源大模型领域持续发力,据证券时报报道,12月23日晚间,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负责人通过其个人社交平台透露,即将推出六个“新东西”,此次发布阵容包括1款核心产品、2个开源模型及3个API接口,该负责人强调,此次发布的“每一个都不小”。
自24日凌晨开始,六个新品接连发布。此次发布体现了从专用工具(安全、翻译)到垂直应用(旅行),再到核心基础能力(编程、多模态、大模型)的全面进阶,特别是强调模型的“智能体(Agent)”能力,预示着AI正从被动应答向主动执行任务演进。
在当今全球大模型以“日更”速度激烈竞逐的背景下,据悉,阿里集团管理层对通义大模型提出了明确的“双重要求”:不仅要在技术性能的竞速中保持领先,更要在商业应用的转化上同步领先。
9月初,国际市场调研组织沙利文发布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日均Token消耗总量高达10.2万亿。在市场格局方面,阿里通义大模型以17.7%的占有率,成为目前中国企业选择最多的大模型。
中信建投研报认为,底层模型迭代正从两方面加速应用商业化:一是直接提升AI编程、Agent等赛道的性能,实现放量;二是通过优化多模态应用的效果(如智能海报生成)来改善用户体验,从而提高付费率。
阿里云栖大会于今明两日在杭州举行,或将展示其AI新进展。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收入增长26%,AI收入连续八季实现三位数增长,资本支出同比猛增220%至386.76亿元。公司重申未来三年3800亿的投入目标,展现其对AI基建的坚定决心。
华龙证券研报指出,阿里巴巴的“云+AI”业务将成为接替传统电商的“第二增长曲线”。其通过构建“AI基础设施+大模型+应用”的业务格局,形成了坚实的竞争壁垒。研报看好AI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将驱动公司估值重构,并指出其生态链上的合作伙伴将同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