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棕宝
在全球制造业版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9月17日,在“锚定向‘新’·‘智’造未来——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刘典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业创新的实践与趋势》的演讲,指出中国正从“+AI”向“AI+”转型,这一转变将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刘典
中国制造业崛起与AI赋能
刘典介绍,202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比例约为30%,如今已攀升至34%-35%,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更令人瞩目的是,根据联合国工业组织《工业化的未来》所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达到占全球工业总产值45%的国家。按历史演绎,此后一百年,全球工业价值链将系统性重构。
刘典认为,数字增长背后,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成为关键推动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形成了区别于欧美的发展路径:美国加速拥抱AGI(通用人工智能),专注于第三产业应用;而中国则更加注重第二产业,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工程创新提升有限算力下的应用效能。
刘典指出,中国AI发展的战略导向具有鲜明特色,就是更加重视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我国丰富的工业场景资源、数据资源以及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AI技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刘典认为,工业领域的平台建设成为AI+产业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需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融通与场景结合;另一方面,要推动智能化转型向AI原生演进,打造一批智能原生的工业平台。这不仅是简单技术嵌入和系统集成,更是生态重构的过程,最终形成以AI和数据驱动的新增长模式。
长三角、珠三角已经涌现出一批营收达数亿元的小型工业平台,这些平台辐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中小型生产企业。刘典以上海海智在线为例介绍AI赋能产业发展的鲜活场景。海智在线建立了两大数据库:一是全球20-30万家有生产需求的尖端企业,二是链接80万家中国小型工厂。平台通过算法洞察不同行业间的工业需求一致性,实现了精准匹配。一个生动案例是江西一家原先生生产保温杯的小工厂,凭借老师傅的独门绝技和优异技术指标,通过平台对接了军工企业,最终参与航天产品生产。在深圳的一家小工厂,则是通过海智在线同时服务于美国、德国、土耳其等十几个国家的科技型企业,提高了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直接成为了全球产业生态中的一个节点。刘典说,这些小案例展示了从数据到算法的价值创造过程,体现了AI驱动下产业生态的重构。
“AI+”引领中国制造新未来
围绕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刘典总结了三大趋势:一是新的生态融合机理。AI与工业的融合有时会打破传统工业规律,产生产业跃迁效应,类似国资委提出的“第二曲线”增长,这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突破方向;二是智能预测重构生产模式。基于AI的智能预测能力,特别是大规模生产领域的应用,将从“消费定义生产”的角度带来重大变革;三是人才结构重构。AI与产业融合催生了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复合型人才成为抢手资源。
刘典认为,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从“+AI”向“AI+”转型的关键节点。前者是将AI技术应用于现有产业流程,后者则是以AI为核心重构产业生态和价值链。这一转变将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地位。随着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AI与产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中国独特的产业基础、市场规模和数据资源,为AI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工业领域,AI驱动的智能化转型不仅将提升生产效率,更将重构产业生态,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
刘典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大洗牌”,席卷全球的生产力革命正在中国积蓄势能,一场不见硝烟的大国科技与产业竞赛正在上演。中国制造业的AI赋能之路刚刚起步,但已经展现出巨大潜力。从全球产业格局看,中国有望通过AI+工业的独特路径,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产业创新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