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左宗鑫
全世界,向东看。
8月8日至12日,中国,北京。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的创新高地亦庄举行,五万平方米展厅里1500余件机器人令观众大开眼界。
紧接着,8月14日至17日,北京又迎来了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来自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500余件人形机器人同场竞技。
两场盛会首尾相接,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满满的未来感,各种“名场面”不断跳闪,更反映出我国机器人科技的创新之变、产业之变、应用之变,彰显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澎湃动能。
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人形机器人“跑起来”的背后,是智能水平在加速提升、应用边界在加速拓展、创新要素在加速汇聚。
技术破壁
叩开智慧升级之门
走进会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的标语映入眼帘,锚定了本届大会的核心使命——推动机器人技术向更高阶的智能化跃进。
技术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各产业发展革命正在重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图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表示,机器人在从自动化的工具发展到“AI+机器人”的过程中,要加强发展机器人的操作系统,使得机器人的控制从实时操作系统变成“脑-眼-行动”一体化的智能系统,让机器人能够看见世界、理解世界、行动于世界。
看见世界,就是机器人智能系统突出了眼睛的作用,通过“AI+空间计算”“普通的单目摄像头+神经网络学习”,让机器人可以有类似人的视觉,达到好用、易用、实用的目标。
理解世界,就是让机器人有了脑,通过大模型、算法优化,达到像人一样接收指令、接收任务,并进行自主规划的任务目标。
行动于世界,就是通过算法优化,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灵活性、连贯性,让机器人适应各种场景,完成各种指令与任务目标的需求。
综合来看,机器人不仅是一个操作系统,而是包含脑、眼和行动协同的具身智能体。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发展到人工智能时代“AI+机器人”,机器人的智慧升级正加速推进中。
场景拓界
机器人成了“天生打工人”
在现场,一群和真人差不多高的人形机器人在车间里井然有序地工作,有的搬运重物、有的分拣货品,还有的会自主更换电池,被观众戏称为“天生打工人”。
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安全防护、家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场景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深度融入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已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位。
人形机器人的一大落地场景是工业领域,凭借其灵活性和通用性,可完成一些复杂、精细的工作。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多家厂商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在工厂中工作的技能。但也由此引发了两项核心问题:人形机器人会否威胁到工业机器人?两者未来如何分工?
据中国工业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人形机器人在当前的制造业中暂时只能实现抓放抱起等简单动作,还是工业机器人本体的智能化、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强、更实用。
现在,智能机器人产业正走在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并行发展的路上,未来会形成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集群协同作业的制造模式。然而,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人工工作方式换成机器人来做,而是要根据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特点,重新审视制造工艺和相关的管理方式——在先进的工艺基础上做自动化,在精益的基础上做数字化,在数据治理的基础上做智能化。
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不是非黑即白的替代关系,而是围绕着制造业的本质,即提质增效、降本减存、协同共生、相互共融形成新的发展范式。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的“E-Town机器人消费节”,通过四大消费场景+四大服务体系,将机器人应用融入商业生态。拓展消费级应用场景,开启人机协同多元新局面,机器人正加速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
产业织网
共筑繁荣发展之基
展会上,“应用”“量产”“订单”成为讲解中的高频词。
去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设了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和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此同时,多地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区域协同创新成果丰硕,产业链加速集聚。
目前,部分城市级节点已经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加速迈向产业化、标准化,逐步实现对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智慧新动能”。
作为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人形机器人正在加速创新迭代,加快形成产业新生态。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了具身世界模型体系等四项具身智能核心成果,与产业链企业围绕从“最能跑”到“最好用”全面进化的目标,聚焦具身智能核心技术持续攻坚。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则以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联合企业进行机器人本体制造与供应链整合。湖北、四川等地创新中心则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在特定应用场景和细分领域深耕。
与此同时,深圳和北京的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和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先后开业。它们与汽车4S店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不是单一品牌的展示,而是一个机器人的聚合区,解决机器人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中间的痛点,打造连接机器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各地竞相布局机器人产业,不仅是追逐一个热门赛道,更是着眼于未来产业变革的战略布局。通过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加速资源整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构筑机器人产业繁荣发展的新生态。
从世界机器人大会到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热闹的秀场上,并不少见那些摔倒、停顿,甚至“死机”的瞬间,但大众依旧充满敬意。因为,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跌倒、爬起、再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具身智能前进的阶梯,正如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主题“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
路虽远,行则将至。一台台可触摸、可购买、可比赛的机器人,是我国不断跃升的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呈现,一个全新的“机器人+”时代向我们扑面而来。